5万元起步的“太空葬”是智商税还是真科技
5万元起步的“太空葬”
(资料图片)
是智商税还是真科技
除了骨灰等实体物品
还能将数字照片、视频等发往太空,价格更便宜
工作人员将纪念品放入盒子中(受访者供图)
5万元起步,将逝者的骨灰送往太空,通过卫星追踪功能,随时与逝者保持联系……这个清明节,“太空葬”这个新奇而特殊的殡葬形式,闯入公众的视野。它真的能做到吗?是智商税还是真科技?到底靠不靠谱?
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全球只有三家从事“太空葬”服务的公司,其中中国就有一家,预计今年年底将发送一批逝者遗物和骨灰至太空。知名航空博主表示,“太空葬”技术难度不大,但需考虑服务的长期性问题。同时,“太空葬”作为新型殡葬形式,在观念弥合和市场开拓上,或许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。
有人期待有人质疑太空葬在国内是一片处女地
所谓“太空葬”,是将骨灰放入特殊的太空骨灰盒,将其装载到火箭上,发射至太空,送入预定轨道。听起来很浪漫,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,将骨灰及实体纪念品通过卫星带入太空,会不会产生太空垃圾?另外,占据近地轨道空间是否会对非民用卫星产生影响?人们又是如何知道逝者的遗物真的被带往太空?
据公开资料,太空葬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,科幻电视连续剧《星际旅行》的制作人金·罗丹贝利的骨灰率先被火箭送上太空。此后,选择太空葬礼的不仅包括名人和科学家,还有不少是知名度没有那么高,但是生前热爱宇宙的人。2018年之后,极乐之星二号携手马斯克的Space X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后,太空殡葬这个概念在航天领域内就此引爆。
受限于技术、价格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原因,虽然太空葬概念已经在国外炒了很多年,但在国内还是一片处女地。早在2015年,国内殡葬电商平台“彼岸”就引进了太空葬礼,前来咨询的人不少,但直到“彼岸”平台关停,都没有做成一单太空殡葬生意。
目前,国内也仅有一家公司——北京星愿航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星愿航天”)在从事“太空葬”服务。天眼查显示,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,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,法定代表人为王昊。
价位5万至30万不等是“顺风车”不是“专车”
星愿航天客服表示,目前公司的太空葬分为数字星葬和实物星葬两种。数字星葬可以把电子照片、视频等通过卫星发往太空,价格仅为666元起。实物星葬可以把实物装进卫星发往太空,将逝者照片或遗物装入按军工级别制作的星盒里,放进卫星内部,通过运载火箭发往太空。发射到太空之后,卫星不会返回。参与“太空葬”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“太空星愿”,实时了解卫星所在的具体经纬度、何时会经过地球上空等信息,也可以在任何日子里,向卫星发送一段文字,对已故的亲友许愿。
客服人员表示,根据星盒的不同尺寸,有5万元、15万元和30万元三档价位。根据不同价位,分别可供10g、30g、60g的逝者骨灰。若要将全部骨灰送上太空,则需要跟公司单独另谈。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将骨灰送入太空。
记者随后联系上该公司创始人王昊,他坦言,自2016年中国航天开放民营企业介入权以来,“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的制造和发射,以及进行相关的卫星产品和卫星互联网产品研发”,是公司创立的初衷。但后来他发现为了保持卫星的重心稳定,每一颗卫星上都有“配重模块”,“既然配重模块必须存在,为什么不换成更有意义的东西呢?”于是,在保证卫星正常运行、提供好基础服务的前提下,“顺便”提供“太空葬”这一服务的想法,成了一个“一举多得”的选择。
于是,星愿航天研制了“可调节重量的卫星配重模块”,并申请了专利,“我们把原本实心的配重模块变成了空心,可以放入自己想放的东西。”他打了个比方,“卫星并不是‘专车’,只是在完成卫星使命的同时,像‘顺风车’一样,将纪念品送上宇宙,不会占用卫星轨道。而纪念品会和卫星一直在一起,并不会成为太空垃圾,也不会干扰科研卫星的正常运作。”
发射前需经过安全测试服务的长期性问题仍待解决
去年3月,王昊和团队将两颗研制的卫星(遥感卫星“暄铭号”及通信卫星“一土号”)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至太空,其中“暄铭号”遥感卫星装载了首批近50位用户的实体纪念物品,目前正在相应轨道上正常运行。
王昊介绍道,“在收到用户寄送过来的物品后,我们会逐一进行抗压、防爆、真空密闭性等检测,整个过程最快也要两个月。今年年底计划发射的卫星上,搭载骨灰是可行的,但考虑到粉末状的物品进行安全测试会更复杂,我们建议先将骨灰固体化。”王昊解释,这是确保卫星发射的安全,也是保护这些物品不被损坏。
目前,王昊的公司已经服务了2000多名用户,“除了逝者遗物,还有用户咨询要发宠物骨灰,这个市场实在太大了。”王昊说,公司的原则是将活人纪念品、人类太空葬、宠物太空葬放置不同的卫星内,避免用户介意。同时,在发射前,公司会邀请用户来到卫星基地,亲自见证,甚至用户可以亲手将物品放入卫星内,也会邀请一部分用户亲临卫星发射现场观看。
不过,在做这项国内史无前例的项目过程中,王昊和他的团队也遇到过不少挑战。“首先还是观念冲突。”他说,现在咨询的以年轻人为主,他们有为自己咨询,也有为已逝的亲属完成心愿的,“选择太空葬不是一个人的事,而是一个家庭的事。”
提及“太空葬”的成本和收益,王昊表示,一颗暄铭星愿卫星的测试成本、制造成本加上发射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;去年项目发布后,近50人参与了太空纪念品项目,收益在300万元左右。“其实光靠这个,哪怕整颗卫星都搭载了纪念品,也不可能实现盈利。所以要实现整个卫星互联网的组建成功和运营,才是我们未来最根本的商业计划。”
《航空知识》杂志主编、知名航空博主王亚男认为,如果太空葬比购置墓地的价格还要低廉,至少是一种选择方式。但更多人会考虑服务的长期性问题,比如卫星运行是否安全、在轨运行达到一定时限后该如何解决,“这类卫星我觉得时间可能会非常长,它选择的轨道可能是有利于长期运行,受大气扰动最少,不需要频繁调整的。如果这个卫星可以在服务最终阶段加速走向遥远的深空,这是在技术上可以考虑的方案。假如这项产业持续发展,未来卫星数量将会逐渐增多,轨道资源的使用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标签: